聊到中式女装,很多人会想到旗袍。旗袍很能体现出女士的曲线美,但是关于旗袍的4大流派你了解吗?
京派
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便是京派旗袍的特点。京派旗袍坚持传统,并非是人们无法接受改变,而是更注重内在的品格。它沿袭了北方人的厚重、端庄、大气与优雅,又不失曲线之美。袍的形制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,是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的内涵。旗当然指的是清朝的正式礼服——旗装。所以京派旗袍就是从它们演变而来裹贴而不紧身。不同于现在把旗袍放在表现形态,没有性感妖娆,而是随着曲线走,却又不紧裹,略有盈盈一握,显现着稳妥。
海派
民国时期,从上海开始,接受西化教育的知识女性,首先接触了女性解放,他们倡导将旗装改良,腰身更合体,袖口变窄,利落又美观,但是它仍然蕴含着中国文化。林徽因、张爱玲都是适合穿旗袍的佼佼者。尤其张爱玲,是作家,也是一位旗袍设计师。民国38年,旗袍的风情却有万种。不过短短几年,旗袍由长变短;长袖成中袖、短袖;不开叉的旗袍,也悄悄开低衩。在张爱玲心里,旗袍不仅要别致,更要惊人。领头做矮,天气热要做成无领、无袖、衣长至膝盖,这也突出了上海十里洋场的繁华与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。海派旗袍花色各式各样,款式也进行了大胆的改良,荷叶袖、蕾丝边、薄、透、纱、改良裙身,几乎所有能尝试的元素碰撞都在海派旗袍这里淋漓展现。女人们的敢想敢干是海派旗袍的灵魂内涵。
苏派
苏罗和湖绫的美应该就是代表了苏派旗袍的风格。她的温柔似水,她的婉约深沉,都像是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。苏派旗袍,就像是温润的流水。乍见之下平平无奇,一旦凝望,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。像不断涌现的水花与惊喜,让人联想到雨巷的姑娘,游园的杜丽娘......
粤派
在香港,很长时间旗袍是女性的普通装束,她们会穿着旗袍买菜做饭,操持家务,更把长衫当作上班的日常服。旗袍样式,不是张爱玲说的“刺目玫瑰红印着粉红花朵,嫩绿叶子印着深紫”。常服一般多为日常棉质布料,无绲边盘扣,简单些,更像长裙。学校里学生穿舒适的改良款旗袍,许多女人穿着旗袍走在大街小巷,买菜、购物、下午茶。重要场合“饮衫”(做工讲究的旗袍)花样考究复杂,在婚礼、宴请时增添着充满生活气息的华贵之意。广东香港之处的旗袍成为在学校、在市井、在俗世里的一抹美意。